藏戏?日喀则迥巴
迥巴藏戏团是我国藏民族戏剧中最为古老、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我国藏戏以蓝面具藏戏为典型代表,而蓝面具藏戏是从迥巴藏戏班首先创建起来的。相传藏戏始祖汤东杰布在六百多年前为造福雅鲁藏布江两岸人民,在其家乡日吾齐的江上修建铁索桥,为此募捐资财,以前藏区白面具藏戏形式为基础,创建了第一个蓝面具藏戏班。迥巴藏戏最早是以藏戏《顿月顿珠》而受到第十三世达赖时期的拉萨市民欢迎的。他们演出的传统剧目有《智美更登》、《朗萨姑娘》、《卓娃桑姆》。担任迥巴藏戏的34年戏师,额仁巴贡嘎是迥巴藏戏戏师的杰出代表。
迥巴藏戏,上承白面具藏戏十分古老的传统,下启蓝面具藏戏,流传于西藏的昂仁、定日、拉孜和四川的甘孜等县。迥巴藏戏的表演、唱腔艺术在藏族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名望,由于它的风格特点鲜明,表演精彩绝伦,既开创了新颖华丽的蓝面具藏戏风格,又保持了藏族最为古老的发声法,以及宗教祭祀与古老杂技糅合为一体的表演。因此,它曾被十三世达赖喇嘛授予金耳环和面具上日月金子徽饰。
藏戏?日喀则南木林湘巴
湘巴藏戏——也称“常?扎西直巴”。五世达赖时一个贵族叫扎西直巴,后来当过嘎伦。他命家乡南木林“多确?常”的人学习江嘎尔藏戏,组织了一个藏剧团,逐渐演唱流行起来,因为都是在南木林山沟中的香河边,就被称为香巴藏戏。而后来,嘎厦的“则恰列空”登记为“常?扎西直巴”。八世班禅、九世班禅对湘巴较为重视,扶持了一段时间,逐渐壮大,自成一派。主要流行于南木林县的多确、卡则、琼、山巴等地。解放前夕的戏师根角,才艺出众,乐观调皮,谙熟剧本,他是八世班禅选定的戏师,在湘巴藏戏史上影响最大。早先湘巴藏戏不去拉萨支差,有一年迥巴藏剧团去拉萨支差参加雪顿节,过雅鲁藏布江时翻船,死了不少艺人,剩下少数日吾齐艺人,到南木林找了一些湘巴艺人去了拉萨会演,被称作“湘?日吾齐”。以后湘巴影响大起来,规定了《文成公主与尼泊尔公主》和《直美滚顿》轮换去拉萨演出。湘巴藏戏整个风格特点较接近于江嘎尔,现在艺人多数已经去世。
藏戏?日喀则仁布江嘎尔
江嘎尔藏戏发源地在仁布县江嘎山沟。江嘎尔藏戏演出的剧目有《曲杰诺桑》、《阿佳朗萨》、《文成公主与尼泊尔公主》,有时也演《热琼娃》。演得最有影响的是《曲杰诺桑》,据说是戏师那加根据定钦云巴?才仁旺堆写的《诺桑传记》和八世班禅、多仁班智达二人写的一些书之精华,编演成当时的藏戏《曲杰诺桑》,因此也出了名。江嘎尔藏戏的影响仅次于觉木隆,是一个富有代表性的剧团,唱得好是它的特点,类似汉族戏曲中的文戏,很受广大群众的称道。其唱腔高亢浑厚,古朴粗犷,但装饰顿音“阵过”没觉木隆唱腔中的多,也没发展得那么细致丰富。它同迥巴藏戏一样,所演的戏比较严格的按照“脚本”来,说的“雄”,就是剧情讲介人的“连珠韵白”,唱腔中间穿插的舞蹈节奏都比较悠沉缓慢,表演也较为简单,没有杂技和特技。
江嘎尔藏剧团每年参加拉萨会演后,回日喀则要在扎什伦布寺演出,班禅也来看。藏历八月二日要赶回仁布到强钦寺演出。在夏天,它还要分别给“嘎厦托子”(嘎伦过林卡)、“仲果也节”(七品官以上过林卡)、“孜仲也节”(僧官过林卡)演两三天戏。江嘎尔藏戏,在日喀则、江孜、仁布和白朗等地区较为流行,除职业性的剧团外,还有业余团体在活动。现在嘎江尔藏剧团还有一些著名的艺人,如解放前最后一个戏师唐曲的儿子拉归,75岁的艺人强巴和年轻艺人丹增等,活跃在江嘎尔藏戏传统的艺术园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