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拉卜楞网城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草原上永不磨灭的红色烙印
发布时间:2019-08-01 发布者:阿坝日报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第四站记者来到若尔盖县。在“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重温红军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在巴西会议遗址,缅怀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发展历史;在包座战斗主战场遗址,再忆战斗的激烈场景……在若尔盖大草原,记者一行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重温长征伟大精神。

■记者 颜天杰

7月24日,记者一行早早出发来到若尔盖县班佑乡班佑村,这里是红军长征过草地经过的第一个村寨。

当年红军长征过草地时,因为草原沼泽和粮食消耗殆尽,700多名战士长眠于此。在“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的基座上,镌刻着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题写的“胜利曙光”金字,寓意着红军烈士带走的是伤病和饥饿,留下的是曙光和胜利。

粮食问题一直是红军部队面临的最大考验。1935年8月29日上午,前敌总指挥部在巴西班佑寺召开“巴西筹粮会议”,决定用5天时间筹集11.29万斤粮食,并具体划分了巴西、阿西(茸)、包座三个筹粮区。

据史料记载,1935年至1936年,红军在巴西地区“两年共筹集口粮237.75万公斤”。在人烟稀少、土地贫瘠、高寒低产的高原,这个数字是不可想象的,许多牧民甚至把第二年的种子都奉献出来了。可以说,当地百姓倾其所有,支撑红军将士度过了这段最艰苦的岁月。

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保安时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道:“这是我们唯一的外债,是红军拿了番(藏)民的粮食而欠的债。有一天,我们必须向番(藏)民偿还我们不得不从他们那里拿走的给养。”

离开纪念碑,沿着崎岖道路行驶20多公里,记者一行来到了巴西会议旧址。1935年下半年,红军先后召开了巴西班佑寺筹粮会议、巴西会议(班佑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巴西会议(班佑寺中央政治局会议)。“毛泽东曾在这里收到过密电决定立即北上;周恩来曾在这里的一间小土坯房里养过病;红军北上的粮食也是在这里筹集的。”若尔盖党史研究与地方志编纂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巴西会议旧址一侧,新建的巴西会议纪念馆内陈列着包括巴西会议、红军过草地、包座战斗等重要时期的图片及实物,真实再现了红军长征过草地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光荣历程。

沿河而上,记者一行来到了包座战斗求吉寺战斗遗址。在寺庙后山,当年的碉堡、战壕等工事遗址清晰可见。

“消灭包座之敌才能打通北上道路!”1935年8月29日黄昏,前线总指挥部发出总攻击令,包座战斗打响,红军一次次发起猛攻……

求吉乡群众供产的父亲参加过包座战斗。“我的父亲是步枪手,在包座战斗中被敌军用大刀砍在了头部,因为伤势太重流落在了求吉。”供产告诉记者,当时红军的伤亡惨重,河里的水都被鲜血染红了。

最终,红军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法,取得了包座战斗的胜利,在敌援军到来前率先占领了松(潘)甘(肃)要道之咽喉部位,控制了出川北上的道路和桥梁。

在求吉乡求吉河上,有一座木质伸臂式桥,当地人称“风雨桥”,这座古桥留下了红军的足迹。1936年8月初,红二、四方面军主力均从这座桥出川北上,共和国历史上十大元帅中有七位元帅从这座桥上走过,因此也称作“元帅桥”。

远远望去,求吉寺后山巍然屹立着一座“中国工农红军三军同道北上纪念碑”。36.88米高的碑体上,三名红军战士塑像作为三军代表,高高站立在纪念碑顶端,碑身题词“红军精神万万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