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制作尼木藏香 摄影:唐集晶
尼木,藏语是“麦穗”的意思,尼木县地处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素有“藏香文化之源、藏文鼻祖之乡”“拉萨作坊”等美誉,拥有“三绝七技”丰厚的文化传承,被人们亲切地称颂为“文香故里”。
然而,由于长期存在“自然条件较差、地理位置偏远、资源禀赋不足”的“三差”实际,加之落后的思想限制,尼木群众世代以传统农牧业种养殖为主要生计,生产力低下,“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直是难啃的“硬骨头”。
在多年的实践中,北京市各区县与尼木县建立了深厚的援藏情谊,双方多次互访,考察调研帮扶工作,着力构建常态化、可持续的工作协调机制。结合尼木县实际,对口支援工作主动融入“现代尼木三步走”总体布局,着力转化资源优势为优势资源,进一步明确了产业、教育、医疗、人才等各方面的具体帮扶内容,开创了以建设“高原生态田园综合体”为主要内容的脱贫路子,尼木县产业发展基础轮廓已经形成,一幅生态富民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面对尼木县单一、薄弱、滞后的产业基础,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路子往哪走?这不仅是摆在尼木人民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也成为检验对口支援、扶贫协作效能的标尺。
规模养殖从“0”到“1” 尼木藏鸡飞出“山坳坳”
尼木县是西藏原种藏鸡的自然栖息地之一,在历史记载中,尼木群众一直有饲养藏鸡的传统,这一优势资源为尼木县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经过多方调研论证,尼木藏鸡产业应运而生,并通过北京援藏牵线搭桥,北京德青源正式进驻尼木,实现了现代化规模养殖从“0”到“1”的突破。
从脑中“一张蓝图”到眼前“一幅实景”,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支撑。从2016年藏鸡产业项目实施至今,北京先后投入援藏资金12420万元,建设尼木藏鸡原种保护基地一期、二期工程,投资2100万元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藏鸡标准化养殖基地也相继建成,藏鸡生命仓、智能鸡舍、孵化厂、饲料加工厂、实验室等一系列现代化养殖车间拔地而起。
图为制作尼木藏香 摄影:唐集晶
经过两年的品种培育,尼木藏鸡从原产蛋50至80枚每年提升到160枚,产蛋量提高了近3倍。2019年底,尼木藏鸡原种保护育种基地二期出雏首批3000多只原种藏鸡苗,计划分三批出雏鸡苗12000余只,将分发至4家藏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截至2019年12月,尼木县藏鸡存栏52000羽,全年实现经济收益300余万元,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低收入户65户390人年均增收1.2万余元。待藏鸡原种保护基地二期稳定达产后,预计年经济收益上千万元,正常收益率可达13.34%,将辐射全县2000人实现持续增收。
尼木县藏鸡产业在对口援藏工作的助推下度过了“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现已基本形成集藏鸡品种培育、鸡苗育雏、饲料加工、鸡肉及蛋制品生产加工和集中养殖、林下养殖、庭院养殖为一体的藏鸡循环产业链条,因地制宜建立了“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实施“五年十万蛋鸡工程”,“尼木藏鸡”“尼木藏鸡蛋”有机认证产品卖到了拉萨、北京市场,贫困群众在藏鸡产业发展中鼓起了腰包笑咧了嘴,切身感受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昔日穷山沟 小康示范换新颜
尼木县卡如乡,秀水环绕、花木葳蕤、硕果累累。这个曾经毫不起眼的小山沟,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了“拉北环线”旅游热门景点,卡如村更是获得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殊荣。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美丽乡村画卷尽情铺展在希望的田野上。
卡如乡的华丽转型,得益于北京援藏精准扶贫奔小康示范乡项目助推尼木全域旅游产业发展。针对卡如乡地势狭长,耕地草场短缺的实际情况,引入沟域经济发展新理念,充分挖掘千年核桃林、野生桃树林、高山灌木林、温泉地热和当地紧邻318国道的优势资源,先后投入援藏资金9000万元,实施乡村旅游、设施农业、文化创意、休闲服务项目建设,实现了产业融合发展和群众收入多元化。目前,项目建成“核乡寻忆”民俗文化体验村、生态大桃采摘园、温泉休闲驿站、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游客综合服务区,采取“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带贫模式,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2019年6月运营以来,实现经济效益480余万元。
荒滩变良田,现代农业激发产业新活力
地处海拔4200米的尼木乡乌米组,山峦叠障的荒滩间,田垄交错,生机盎然。利用无土栽培种植的各类蔬果长势喜人,一条条有机基质槽均匀分布,一座座日光温室拔地而起,成为冬日茫茫荒滩上一幅别样画卷。
图为制作“尼木三绝”之雪拉藏纸 摄影:赵耀
“向青山绿水要发展,向生态田园要出路”一直是尼木县有机农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依托对口支援资金、技术优势,投资5499.2万元建设现代设施农业园,改变粗放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模式,尼木高原种植业航天育种及产业化推广应用项目就是其中的成功范例。
尼木县采用农业联合体经营方式,成立尼木净土公司,让过去从事传统农作物种植的群众参与现代设施农业生产,同时,建立党员干部“点对点”抓产业项目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桥头堡”“排头兵”作用,运用“走出去”学到的专业技术开展干群“传帮带”,着力打造职业农民和产业工人队伍,实现廉价低效的传统种植业向现代设施农业转型。
“我在航天育种大棚不仅学到了新技术,还成为了致富带头人,现在带了1个徒弟,而且每个月至少有3000元收入,家里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经过“面对面、手把手”技能传授,来自尼木乡的建档立卡群众平措次仁已经掌握了无土栽培育苗、施肥、管理、采摘等新技术,看着棚里红彤彤的番茄挂满枝丫,就像自己的日子一样越过越红火。
扭住资源优势 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
援藏资金投资1182万元建设的尼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在吞巴乡尼木火车站旁,是集中展示“尼木三绝”的重要窗口。
图为“尼木三绝”之雪拉藏纸 摄影:赵耀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是尼木县藏香产业发展“四体一位”建设的其中一环。作为西藏著名的藏香原产地,传承1300多年的尼木藏香制作技艺在区内外富有盛名,与普松雕刻、雪拉藏纸并称“尼木三绝”。
近几年,手工藏香生产中心、藏香研发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藏香产业园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使尼木藏香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尼木藏香,随着产品体系、品牌体系、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逐步进入国内市场,产业发展为优秀文化传承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2019年,尼木县实现藏香产值2330余万元,藏香产业园自8月投产以来,生产藏香2.4吨,实现产值94.3万元,带动县城100户易地搬迁户户均实现劳务分红5000元以上。
京藏牵手硕果累累,“文香故里”生机勃发。对口支援与民意深深凝聚,同频共振,激发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合力。